全民参与的“除四害”运动起源(一)
20世纪五六十年代,举国上下开展了以 “除四害”(老鼠、麻雀、苍蝇、蚊子,1960年后以臭虫取代麻雀)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运动。说起“除四害”,亲历过的人应该都有难以忘却的记忆:清晨,大家拿着长竹竿、汽枪等爬上房顶,手执旗子、扫帚吆喝着,敲打锣鼓和脸盆追赶麻雀;家家户户用开水灌老鼠洞;用六六粉熏蚊子;集体去厕所、菜场等场所捕灭苍蝇……这场运动不仅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,也给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卫生制度贴上了鲜明的时代标签。
因反细菌战兴起
“苍蝇蚊虫传疾病,老鼠麻雀偷食粮,六万万人民齐上阵(嗯),一定要把它们消灭光!”这首歌谣描述的便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的“除四害”运动。
很多人认为“除四害”是1958年“大跃进”的产物,其实不然,早在1952年,“除四害,讲卫生”就开展起来了。朝鲜战争中,美国实施细菌战,带毒昆虫也洒落到了我国东北地区,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。对此,中国政府严重抗议,并于1952年3月14日的政务院第128次会议上,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,后改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,周恩来总理任主任,领导和组织反细菌战。由于这个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反对美国的细菌战争,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,中央就把这个运动定名为爱国卫生运动。
本文作者 闫树军
《炎黄春秋》编辑出版上一篇: 中央空调供需形势前景 下一篇: 蟑螂消杀防控